博物馆是历史的容器,珍品则是岁月的注脚。每一件展品背后都藏着一段尘封的故事,它们跨越时空,诉说着人类文明的辉煌与沧桑。以下是一些博物馆珍品背后故事的精彩呈现,带你走进那些展品的前世今生。
一、华东师范大学生物博物馆:鸭嘴兽标本
鸭嘴兽标本是华东师范大学生物博物馆的“镇馆之宝”。鸭嘴兽被称为“活化石”,早在2500万年前就已出现,是最古老而又原始的哺乳类动物,但却不是胎生而是卵生。从标本上,我们清晰观察到,鸭嘴兽全身裹着柔软褐色的浓密短毛,脑颅较小,大脑呈半球状,光滑无回。四肢很短,五趾具钩爪,趾间有薄膜似的蹼,酷似鸭足。它通身长满柔软的皮毛,像一层上好的防水衣,嘴巴极宽扁,像面具一样装在脑袋上,形似鸭嘴,质地柔软,似皮革一般。鸭嘴兽标本弥足珍贵,在全国也仅有三件。它身体的每一个细节,都为研究者了解鸭嘴兽,乃至推动动物学学科发展带来了重要价值。
二、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语言博物馆:《诗经》德语译本
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语言博物馆收藏有《诗经》最具影响力的德语全译本,由十九世纪德国汉学家维克多·冯·施特劳斯(Victor von Strauß)直接根据中文原文翻译,书名译为“Schi-king: Das Kanonische Liederbuch der Chinesen”。该译本1880年德国海德堡首版,与《诗经》的清代刻本一同展出,彰显其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所具有的重要地位。
展开剩余60%三、上海财经大学商学博物馆:咸丰元宝宝泉局镇库大钱
上海财经大学商学博物馆所藏咸丰元宝宝泉局镇库大钱,其大小、重量远超一般常见镇库钱,为目前海内外所仅见孤品,传世珍罕,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,堪称我国钱币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。这枚镇库大钱铸于清文宗奕詝咸丰年间(1851—1861),直径118毫米、厚12.5毫米,重903克。铜质优良,平坦地章,穿廓干净。面文“咸丰元宝”,楷书,对读;背文穿上下楷书“镇库”,穿左右满文“宝泉”。其汉字书写方正圆矩,深竣挺拔,笔划有力,起收有顿,转折见锋,字形大小适中,布局协调。专家认为,镇库大钱是铸钱机构为祈求吉祥而铸造的非流通货币,其用途为镇灾驱邪、祈求吉祥富贵。镇库钱因其用意庄重,铸量甚微,由工匠们精心铸造,因而铸工考究、工艺精美,堪称当时先进铸币工艺的代表作。
四、上海海事大学校史馆:1953年发行的伍分纸币
上海海事大学校史馆收藏了一张伍分纸币,纸币背面所印的“海辽”轮图案,与上海海事大学有着很深的渊源。1949年9月19日,在新中国成立前夕,“海辽”轮船长、上海海事大学校友方枕流率领全体船员起义,冲破国民党的海上封锁,历经8天9夜,从香港辗转开回大连港。“海辽”轮是起义的第一艘海轮,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艘挂起五星红旗的海轮。毛泽东主席向“海辽”轮致电表示祝贺。为纪念“海辽”轮的起义壮举,1953年发行的伍分纸币上印制了“海辽”轮。
五、上海音乐学院东方乐器博物馆:甘美兰
上海音乐学院东方乐器博物馆内,一套“甘美兰”乐器十分醒目。印度尼西亚的“甘美兰”是一个独特的以击奏乐器为主体的乐器组合。“甘美”(gamels)在印尼语解作敲击,而字尾“兰”(-an)用来标示名词,合起来即敲击乐的意思。甘美兰中所使用的乐器种类较多,主要包含旋律乐器(如:Saron、Gambang、Bonang等)、节奏乐器(如Ageng、Wayangan等)和节奏乐器(如:Gongs、Kenong等)三种。演奏时使用大小不同类型的槌、棒等工具敲击发声。与中国古代礼乐的教化作用相似,演奏甘美兰对每一位演奏者来说,是一种约束自己的方式。甘美兰音乐是一种集体的行为,是一种分工协作的艺术,它要求个人具备一种默契的、相互配合的能力。
发布于:山东省